专家视点 | 李海生等:以生态文明引领黄河文明复兴

来源:环境保护 时间:2021-03-08 点击次数:2137


  摘要

  黄河文明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推进以生态文明为统领的流域文明全面复兴。本文从历史、现实等视角,全面分析了黄河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阐释生态文明在黄河文明复兴中的作用;提出黄河文明复兴的根本在转变思想观念、核心在绿色高质量发展、首要在复兴传统文化、关键在尊重科学规律;以生态文明引领黄河文明复兴要从思想、文化、规划、制度、科技创新五个方面强化引领对策与措施。

  ■文 / 李海生 张惠远 张强 全占军

  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之所在、根之所系、魂之所附,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代表象征。黄河文明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国大局、把握发展大势、着眼改革关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文明复兴,两者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是黄河文明复兴的基础条件和重要牵引,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深入中华民族骨髓的黄河文化。引领黄河文明的复兴,也将有效支撑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文明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源泉

  黄河流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影响后世的诸子百家思想和儒释道哲学思想,塑造了敬天爱人、勤俭节约、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源头和主干。从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黄河文明为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重要养分来源,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黄河文化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源泉

  作为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黄河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儒家经典《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要求人们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包含了古人对自然朴素的敬畏、珍重精神。《道德经》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朴素辩证法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儒释道朴素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对黄河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升华。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到“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生态认识,黄河流域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黄河流域兴衰变迁生动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发展规律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文明衰落受自然和人文多重因素影响,但更主要的是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黄河流域曾经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水草丰美。但随着黄河上游屯垦戍边,中游千年建都,下游长期发展单一农业、过度开发,人口集聚、城镇建设、农业开垦、战乱等原因导致流域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并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河湖淤塞等生态问题。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频繁的水灾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人为因素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生产力下降,是黄河流域文化衰落、发展受限的根本原因。

  黄河治理战略变迁和成效彰显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力量

  中华民族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瓠子堵口”,从“贾鲁治河”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石柱上到新中国一直把黄河治理作为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治理战略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治标到治本、由单一到多元、由单纯下游到全流域统筹、由对抗到和谐的转变。清代以前黄河治理总体上是被动治理,目标、手段较为单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按照统筹规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的战略开展流域性的治理和开发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治理黄河目标更加多元,手段更加综合,更加注重整体系统施策。从黄河治理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的成效来看,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真正实现“黄河宁”。

  建设生态文明是黄河文明复兴的核心要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黄河流域的历史和现实昭示,实现黄河文明的复兴必须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脚在保护,指向在发展,是生态文明与流域文明的统一,必须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文明复兴的关系。党中央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黄河流域战略的根本指向,实质就是推进以生态文明为统领的流域文明全面复兴。

  黄河文明复兴的根本在转变思想观念

  在一段时期内,在区域发展竞争和人性贪念欲望驱使下,黄河文明“道法自然”“敬天爱人”的生态伦理出现衰落迹象,人们在思想上丢弃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文化精髓,改造自然的思想占据了主导。文化的衰落造成发展理念的扭曲,带来开发的无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更是“肆无忌惮”,最终导致黄河“病体孱弱”。发展模式问题的实质是思想问题,实现文明复兴的根本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生态文明思想是转变全社会思想观念的“金钥匙”,要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复兴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转变全社会对待自然的思想观念,让“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等观念回归并深入人心,将其转化为流域人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切实夯实生态保护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文明复兴中的根本性地位。要通过多维度、立体化模式,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

  黄河文明复兴的核心在绿色高质量发展

  黄河文明复兴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过去的几十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黄河流域广大民众奋发图强,取得重大发展成就,但也存在盲目发展的现象,忽略了黄河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忽略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态文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根本,水沙调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抓手,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动力源泉。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地位重要、位置突出。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复兴黄河文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黄河文明复兴的首要在复兴传统文化

  黄河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也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强大的动力来源。推进新时代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用生态文明建设激活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以黄河文化的复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当今世界“古今文化交融、东西科学荟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新时代内涵,有助于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要挖掘黄河文明的深刻内涵,大力弘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注脚。要将黄河传统文化转化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黄河文明复兴的内生动力。

  黄河文明复兴的关键在尊重科学规律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自然法则和科学规律,黄河文明衰落源自生态衰落,生态衰落源自人类过度干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掌握工作力度和节奏,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学实质,科学保护、精准治理。高质量发展目标更是把黄河治理由对抗、利用提升到人水和谐的高度,尊重科学研究在管理决策中的支撑作用。要做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摒弃“人定胜天”思想,该自然恢复的就以自然恢复为主,加强保护、管护,减少人为干扰;需要人为修复的,要科学修复、适度修复,避免过度人为干预和大面积工程化倾向,提升资金投入的针对性,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黄河文明复兴

  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流域文明复兴,重点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文明复兴之本,以生态文化传承发展锻铸文明复兴之魂,以绿色发展标定文明复兴之路,以生态福祉共享作为文明复兴之准,以生态制度破解文明复兴之困,以科学技术筑牢文明复兴之基。具体而言,需要推动五个引领,打通生态文明和流域文明的互促共进之路。

  突出思想引领

  推动实现黄河文明的复兴,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思想问题,戒贪戒奢,停止进一步对黄河流域的破坏,先“止血”,后科学修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思想与黄河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使民众从思想深处真正遵循自然规律,真正“道法自然”,实现“治本”。要把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流域文明复兴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推动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就是从思想深处引领全国人民践行勤俭节约,实现绿色消费模式的转变,从而解决知行合一问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有14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口粮,就能堆成一座粮山,每人每天节约一口水,就能汇成一条江河。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改变“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发展模式,减少新的人为破坏,避免恶性循环,破除向自然过度索取的认识和行为,“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不折腾、少折腾,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注重文化引领

  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构建现代生态文化体系。要深入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的生态文明内涵和新时代内涵,把黄河文化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下大同、自强不息、变革图强等内核,转换为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愚公移山”“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等精神力量,加快构建立体化的宣教体系,使黄河文明儒释道朴素哲学思想转变成人们的行动自觉。要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振兴和文化复兴协同推进战略,以黄河为核心,以重要生态节点和文化资源为支撑,加强生态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在空间、目标、政策等方面的融合,推动建设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合为一体的高水平黄河国家生态文化公园,传播、弘扬黄河文化,加快打造世界级的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通两个文明之间的“生态廊道”。

  强化规划引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河、一域、一时之策,规划是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先手棋。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跳出黄河、跳出区域、跳出眼前,高点定位,系统谋划。要系统梳理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开展流域问题摸底调查,明确生态破坏的痛点、堵点,使黄河流域上下贯通。要加强流域统筹,改变上下游产业雷同、争水抢水的局面,确保生态流量得到保障。要明确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改变东部地区低水平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局面。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以自然恢复为基础谋划生态修复工程。要注重实效,在“十四五”期间要取得生态修复的初步成效,从少花钱、多修复的项目做起,让人民群众快速见到实效,推动黄河文明的复兴。

  坚持制度引领

  当前,黄河流域内发展与保护、各省(区)资源利用及利益的冲突与矛盾仍然突出,流域内外协同联动机制仍然薄弱,沿黄地区面对重大历史机遇盲目冲动、定位重叠的现象仍然存在,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制度政策设计亟须加强。要加快完善黄河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让破坏生态环境、不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受到有效遏制和及时惩处,避免造成争相效仿,产生“破窗效应”,用最严密的法治为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要加快流域利益协调机制的制度建设,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实行生态补偿,让上游能真正踏实下来抓生态保护,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转化。让做生态修复保护的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才会增加保护的动力,才会确保流域文明的永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

  黄河流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加强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黄河“病”了,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就像人得了痛风,表象是脚痛,根子是代谢系统出了问题。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把握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识别问题成因,掌握问题发展规律,科学提出宏观保护与治理决策,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与“两山”转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要加强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攻关、共同保护,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打造定制化科技服务模式,实现黄河保护与治理的创新。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研究,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一批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黄河文明复兴的先进典型,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黄河建设格局。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及实践研究”(2019YSKY-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泾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41701601)

  作者介绍

  李海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张惠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 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全占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载于《环境保护》2021年第3-4期合刊)

  文献来源:李海生, 张惠远, 张强, 等. 以生态文明引领黄河文明复兴[J]. 环境保护, 2021, 49(Z1): 54-57.

 

上一篇: 焦点关注 ! 五部委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下一篇: 关于协会成员单位等问题的澄清